在阅读本文之前,诚邀您点击“关注”按钮博远配资,这样可以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类似内容,同时也便于您与我们讨论与分享。您的支持,正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!
文|Channing
编辑|t
长平之战,秦军白起大破赵国,40万赵军几乎全军覆没。这些士兵不仅代表了赵国的精锐力量,也几乎是赵国所有青壮年男子的总和。面对这一悲剧,很多人将责任归咎于赵括那位号称“纸上谈兵”的将领,但究其根本,最应负责的还是赵国的君主,赵孝成王。正是因为他不信任功勋卓著的大将廉颇,才使得赵国在这场灾难中承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。40万士兵的死,让赵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困境。而就在这危机四伏之时,赵国又遭到了邻国燕国的背叛,痛苦与无助的情绪笼罩着整个国家。
展开剩余84%然而,身处困境中的赵国并没有放弃希望。廉颇挺身而出,带领剩余的兵力继续奋战。虽然面对燕国五十万大军,他手下几乎没有青壮年士兵,能依靠的只有一群士气低落的老兵与哀兵。然而,正如古人所说,哀兵必败,但廉颇的坚持与智慧却证明了这一点并非绝对。他成功地利用了哀兵的优势,令赵军展现出了难以想象的战斗力。
长平之战过后,虽然秦国未曾停止对赵国的进攻,一波波的侵犯几乎让赵国岌岌可危,但在关键时刻,赵国的百姓站了出来,他们对秦国的仇恨达到了极点。那些年老的儒者,年轻的士兵,甚至妇女与儿童,都站在了城墙上,用他们的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。最终,秦军被迫退却,但燕王却心生歪念,想要趁火打劫。
燕国一直自认为是周朝的直系后代,地理位置不利,却因资源匮乏,长期渴望扩张。在此背景下,他们不惜与曾经的盟友赵国反目成仇,企图侵占更多的土地与资源。栗腹率领20万兵力攻打鄗城,卿秦率10万攻打代郡,而燕王喜更亲自带领20万大军,气势汹汹。根据燕国军方的战略规划,他们计划先后攻下两城,然后三路大军联手围攻邯郸,誓要彻底消灭赵国。
面临如此困境,赵孝成王深感自责,他深知自己没有更好地应对长平之战的失败,国家的未来悬于一线。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他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——召回曾经被他疏远的廉颇。廉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大将,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一重任。他的战略眼光敏锐,果断决策,迅速带领赵国军队进入了备战状态,调整士气,恢复军心。
廉颇的战略思想严密而深刻,这种军事智慧与曹操谋士郭嘉的“十胜十败论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赵国的战斗心理,极大地鼓舞了士气,并为赵军的反击奠定了作战基础。
第一点:胜败的关键在于军队的作战心态
虽然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40万士兵,但得益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,赵军早已养成了强大的作战能力。此外,赵国几年来的战争经验培养了举国上下的尚武风气,赵国的老儒士兵和年轻士兵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单纯通过年龄来评判,而是要看他们的经验与心态。相比之下,燕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,一直在赵国的保护下,十几年未曾经历过大规模战争,士兵的作战经验不足,心态较为松懈。虽然燕军在兵力上占有优势,但一旦进入战斗,士气的高低便是决定胜负的关键。赵国的战斗心态远胜燕国,这便是赵胜燕败的原因之一。
第二点:作战的目的决定士兵的决心博远配资
对赵国来说,这场战斗不仅仅是一次常规战争,更是国家存亡的关键一战。赵国百姓经历了长平之战的屠杀,他们对秦军恨之入骨,对背叛的燕国更是愤怒至极。赵国军民已经没有退路,生死存亡之际,他们将这种仇恨与求生的欲望化作了强大的战斗力。尽管许多赵国士兵还是年轻的“娃娃兵”,但正是因为他们处于最易培养的年龄,他们的血气方刚,使得他们在战斗中极为英勇。再加上老兵的经验,新老结合,堪称“天作之合”。
燕国的士兵心态却与赵军截然不同。对于燕国来说,这场战争并不是非打不可的,他们并没有感受到生死存亡的压力。因此,燕军的士气相比赵国显得较为松懈,这也是赵胜燕败的重要因素。
第三点:指挥官的差距决定战争走向
廉颇身为赵国的栋梁,擅长守城战术,经验丰富,且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冷静。相比之下,燕国的指挥官栗腹与卿秦虽然兵力占优,但缺乏大规模战争的指挥经验。若是面对小规模的冲突,他们或许能侥幸取胜,但在这样的大规模战争中,他们的指挥能力远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。燕国虽然兵多,但一旦指挥出现问题,军队的士气将受到影响,胜负几乎就此定局。赵国虽然兵力相对较少,但由于廉颇的指挥得当,最终在战争中占了上风。
栗腹率军攻打鄗城时,赵军根据廉颇的指示坚守不出,反而激发了军队超乎想象的战斗力。年轻士兵在城墙上英勇作战,老兵则用弓箭支援,而妇女们则积极支援后勤,整个赵军呈现出一种无畏的战斗精神。这与长平之战时的赵军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当廉颇察觉到敌人出现破绽时,他命令精锐部队进行侧翼突袭。栗腹的军队未能及时识破这一策略,反而被引入了陷阱。赵军的精锐部队迅速包围并歼灭了栗腹的部分兵力。栗腹在长时间的围攻无果后,最终决定撤退。在撤退的过程中,许多燕军士兵由于没有意识到形势的变化,继续攻击城墙,最终被抛弃在战场上,成为战场上的亡魂。卿秦在听闻东路战败后,也开始感到恐慌,最终选择撤退。
随着燕国指挥官栗腹、卿秦的失败,燕王喜不得不仓皇撤退。赵军的精锐部队紧追不舍,最终成功击败了燕军。这一场战斗,赵国不仅击败了敌人,还证明了廉颇的战略天赋和赵国军民无比强大的战斗决心。
这一胜利不仅让赵国重新站稳了脚跟,也彻底改变了燕国的命运。燕王喜最终像赵括一样成为了失败者,而廉颇则如同白起一般成为历史的英雄。在绝境面前,赵国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存意志,他们不仅为自己的未来争取了生机,也为历史书写了一段光辉的篇章。
---
来源
《史记·赵世家》
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
王秀彦.《燕赵鄗之战及其社会影响》博远配资
发布于:天津市杨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